滁州市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来源:滁州市财政局(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阅读: 【字体:   2024-01-11 09:10

滁州市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一、2022年度全市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含金融企业)

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387.91亿元,负债总额4187.32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3200.59亿元,分别增长43.93%59.72%27.45%。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486.78亿元、负债总额1348.1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38.68亿元,分别增长14.06%14.58%9.20%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149.82亿元,负债总额152.53亿元,净资产997.29亿元,分别增长2.19%9.63%1.13%。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366.66亿元,增长35.31%;事业单位资产总额783.16亿元,下降8.32%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土面积、国有林地面积、国有林场经营面积分别为135.16万公顷、9.75万公顷、8.93万公顷。全市水资源总量21.57亿立方米。全市主要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分别为:铁矿2066.46万吨,铜矿13.4万吨,盐矿16.01亿吨,石膏矿13.68亿吨,碎云母6902.45万吨,石英岩9.86亿吨,凹凸棒石粘土2175.12万吨。

二、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现新提升

严格落实中央、省及市委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强化行政事业性制度建设。贯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规范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免租政策,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房屋租金6个月2022年全市减免房租1.1亿元、涉及租户3900余户转发《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低效闲置资产清查及处理工作方案》,全面摸排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家底,助力资产盘活扩大有效投资。截至目前,我市已清理房屋资产5.9万平方米,账面原值4.51亿元,处置收入686.12万元;土地资产10.56万平方米,账面原值264.89万元。

二是建立市属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印发《滁州市国有企业改革2022年工作要点》,聚焦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国资监管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制定《滁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操作指引》,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属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管理的通知》,逐步形成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格局。编发《滁州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2023-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收支规划的通知》,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2022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3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0.56亿元。

三是落实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276棵古树名木实施编号管理,建立电子档案,积极推行数字化管护;制定《关于提升林长履职效能的十条举措》,激发林长制改革活力。出台《滁州市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明确土地保护和利用的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等,全椒县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贯彻《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滁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饮用水源保护、扬尘污染和餐厨垃圾治理成效显著。

(二)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国资国企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实落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一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紧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改革重点领域,我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2年度考核排名全省第三。落实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持续加强企业价值创造体系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价值创造水平,我市与央企合作工作2022年度考核排名全省第二。深化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

二是主责主业日益明晰鼓励市属企业立足核心功能持续发力,市城投集团加强财务管理和债务管控,打造更具支撑力的投融资体系。市担保集团发挥担保支持作用和更优品质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市矿投集团做好矿权转化持续发力,推动矿业产业延链发展。市工投集团在战略投资、新兴产业培育、建设国有资本运营“三大平台”上聚力攻坚。市文旅集团稳步推进城市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光伏、汽车及装备制造、凹凸棒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46只,基金总规模500.66亿元,已投项目数132个,总投资金额188.77亿元。

三是市场活力持续提升。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市城投集团全年完成投资32.14亿元,用于完成安瑞升、紫光照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和国调战新、皖能双碳产业基金项目,以及滁宁城铁、来六高速、合新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市工投集团新增资产5.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落实融资项目13个、批复金额7.3亿元。市矿投集团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完成入股及注资,一期4.5亿元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市担保集团打好金融服务“组合拳”,全年新发生政策性担保金额26.59亿元,同比增长51.36%

(三)国有资产监管水平有了新突破

坚持以管资本为主,调整优化国资国企职能,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风险防范更加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监管转型,梳理国资监管部门授放权事项,实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体系,加强重大经营风险管控、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健全内控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报告工作规则,防范重大风险。加强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将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流程。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年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情况,推进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审批程序更加规范。从行政事业单位看,严格资产配置管理,做到配置资产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审核、批复,严控超标准、超数量配置资产。严格落实资产出售、无偿转让及报损报废等审核审批流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简政放权,将部门固定资产处置权限上调到50万元,有效提升国有资产高效利用。从市属国企看,开展市属企业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更加精准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力保障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规范市属国企人员招聘、使用、考核监督和薪酬激励等。

三是生态保护更加有力。建立覆盖市县两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完成我市首宗水权交易——滁州银山棉浆有限公司和光大生物能源(滁州)有限公司水权交易协议成功签约完成投资3771万元,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11平方公里;持续深化河湖长制,争取到全国仅7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获得中央专项经费8052万元。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补充耕地指标由市级统一调配使用,实行先缴费后使用,我市获得省2022 年耕地保护补偿激励专项资金1400万元。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严格省市属国有林木采伐审批,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2.5%以上,来安县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成功通过验收。

(四)国有资产合理利用展现新作为

坚持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国有资产资源,全力拓展投融资渠道,促进国有资产高效利用。

一是重大项目有保障。市属国有企业切实扛起投融资保障职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撑,市本级四大市属国企业累计落实融资169.75亿元,直接融资到位资金88亿元,占融资总量的51.84%用足用活关于扩大有效投资政策红利,落实滁合二通道项目22.5亿元银行贷款,解决国开专项基金2.8亿元资本金缺口。积极创新融资渠道,对接银行、券商和评级机构,市城投集团已完成新产投公司组建,正在申报2A+评级,助力投融资水平提升。

二是资产共享有进展。挖掘闲置资产价值,摸清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截至目前,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共清查出低效闲置房屋9.73万平方米、土地6.91万平方米、设备1483台(件),资产原值1.77亿元。推动资产盘活利用,用好出租、调剂、无偿划转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市直陆续移交琅琊、南谯3平方米办公用房用于解决社区服务用房问题。市直3.7万平方米的经营性房产划转到市亭宜居房产经营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产资源效益。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公物仓平台“一张网”,通过公物仓集中管理、调配使用。截至目前,全市资产入仓9856笔、合计金额3464.41万元,出仓9163笔、合计金额2424.70万元,公物仓入仓数、出仓数分别位列全省第23

三是资源利用有成效。创新林业产权模式和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思维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共获金融机构授信24.54亿元;滁州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碳汇开发项目申请德促贷款9500万欧元,已纳入财政部、发改委2022-2023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名单。依法高效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全市共获批各类建设用地6.33万亩,其中省政府委托审批5.66万亩,建设用地获批总量和委托审批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完成凤阳县新13号矿、16号矿两矿挂牌出让,采矿权成交价合计43.1亿元。积极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全年共31个项目争取专项债资金12.61亿元,获得银行融资11.19亿元。

(五)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新进步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政治责任,推进市属国企党建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最大政治,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程指导5户集团公司26名党委委员的选举工作,进一步理顺公司党委和支部组织架构,更好发挥市属国企党委主体作用。集中举办1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市属国有企业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

二是促进作用发挥。“亮身份”“亮活动”与企业发展融合,努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市城投集团与社区联合党委、其他国有企业联合开展共建活动30多次,设立党员先锋岗26。市矿投集团开展“先进标兵”评选和“工人先锋号”评比工作,通过党员一线示范作用,形成建功矿山争先锋的比学赶超生动局面。市文旅集团组织党员先锋队,10天建成536间隔离房间,提高我市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市担保集团发挥“党建+担保”品牌效应,组织党员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义务献血、义务植树等公益活动。市工投集团构筑“党建+信访”工作体系,2022年推动化解信访事项13件。

三是强化制度引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平时党建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制定并印发《滁州市市属国企党建工作综合考核办法(试行)》,按季度开展企业基层支部走访和党建考核,对被考核单位党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履职不及时、不到位的予以通报并督促整改落实。织密“监督网络”,各市属国有企业党委切实扛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压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力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部分市属监管企业规模小、资产不优,融资能力弱,缺少资金保障。市属国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经营发展依赖地方政府资金政策扶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方面,监督机制、内控管理上存在短板,导致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国资管理水平不高。闲置资产盘活困难较多,存在不动产被占用、涉访涉诉、权属不清、权证不齐等问题。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较多,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土地利用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对存量挖潜不足。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较多,修复进度总体较慢。耕地保护力度不够,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

(一)坚持履职尽责,高标准推动国有资产管理

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推进资产管理提质增效。一是落实人大审议意见。依法接受市人大监督,贯彻落实市人大关于资产管理各项审议意见,提高资产管理监督实效。结合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属性,逐步扩大报告范围、充实报告内容,全面反映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数据指标。二是紧扣履职能力提升。增强“资产”思维,统筹考虑政府资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注重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有机结合,推动国有资产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是聚焦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财政政策的研究,持续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及时更新资产管理需求,有效提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坚持做大做强,高水平打造市属国有企业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一是优化市属国企布局。深化国企改革市场路径,引导国有资本不断向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支持企业提升信用评级,提升企业融资信用。二是完善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分类和行业特点,优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和分配杠杆作用,推动企业自我加压、多增效益。三是规范监管责任清单。减少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备案程序。加强董事会建设,健全董事会向出资人报告工作制度;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全面推进企业合规管理。

(三)坚持重点突出,高质量提升资产效能水平

强化财政资产资源统筹,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着力夯实资产管理基础。一是强化闲置资产盘活建立共享共用和资产调剂机制,让“沉睡”资产动起来。加快政府公物仓建设,实现政府公物仓平台与资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闲置资产真正“流动”使用起来。二是严格新增资产配置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一体化,将通用办公设备存量、配置标准等要素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业务环节,做到以存量控制增量。三是聚焦资产数据审核健全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年报和月报数据审核机制,提升国有资产报告数据质量;持续推进解决资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补齐短板不足。

(四)坚持绿色发展,高起点开发国有自然资源

加强和改进国有资源资产管理,不断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一是推进自然资源节约利用。高效保障用地用矿需求提升建设用地审批质效,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适时推动矿权出让。二是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抢抓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加快区域合流制管网改造和黑臭水体整治,落实“一断一策”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类危废收集、储存、转运试点。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三是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和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狠抓长江生态保护。加大耕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整改力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