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7-30 15:34
    【字体:打印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财政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全面总结全市“十三五”财政规划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履职指明方向

     

    第一章  “十三五”财政工作回顾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干旱及洪涝灾害,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财政厅工作部署,围绕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竭力保障财政安全平稳运行,为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部门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预期管理,深入推进综合治税,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大力培育和引进新税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财政收入总量稳定增长。全市年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台阶,从2015年的230.3亿元增加到2020年371.8亿元,累计完成1599.1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707.2亿元,年均增长10.1%。在全市几个重要经济指标中,2019年度财政收入总量迈进全省第三并在2020年得以保持。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3578元增加到2020年的5450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98元。县域财政协调发展。至2020年,8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1个、30亿元以上3个。

    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全市年财政支出突破400亿元关口,由2015年的302.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62.9亿元,五年累计支出2037.5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支809.1亿元,年均增长8.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支出由2015年6731元增加到2020年1116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5年的810元缩小到573元。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在85%以上。高标准实施33项民生工程,“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资金531.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支245.8亿元,惠及皖东450万群众。

    二、财政服务释放新动能

    “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充分发挥财政调节作用,竭力做好重大项目资金保障,支持扩大投资需求,释放市场潜力和企业活力。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统筹依法征管和涵养税源,通过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全面推开营改增,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针对疫情出台的一批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十三五”期间全市减税降费累计超120亿元。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绕新型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强化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五年来,市财政预算累计安排工业强市专项资金5亿元、市级战新基地专项资金1.3亿元、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汽车装备、智能家电、新型材料、健康食品等产业做大做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3只,总规模达7.7亿元。五年共安排产业发展基金32.5亿元、天使投资基金3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投入。抢抓江北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多级并进,提升经开区、苏滁高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连续多年项目入库数、入库率、申请发债额居全省前列。五年间全市共发行新增债券资金431亿元,重点保障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依托城投集团及文旅投、矿投、城铁、工投等企业,围绕重大项目保障、重要产业培育、重点资源整合和自身做大做强,积极开展投融资运作,推动滁宁城际铁路、明巢高速、明湖文旅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全省率先引进中国PPP基金入股我市PPP项目,共有40个项目纳入全国PPP平台管理库,总投资435.8亿元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支持组建市融资担保集团,注资规模达9.3亿元;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在保户数4986户,金额98.4亿元。安排续贷过桥资金2.98亿元,周转贷款金额281.1亿元,扶持企业5608户。完善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奖补政策,降低企业申请补助门槛,鼓励企业土地集约利用,五年市区累计兑现城镇土地使用税奖励861户企业、4亿元。成功申报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综合试点,获得中央财政8000万元奖励,助力全市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大力鼓励创新发展。五年里,全市科技投入58.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03%。安0.1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在全省首创科技金融产品“滁科贷”,可贷额度1亿元,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民事业取得新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部门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与公共财政支出实现同步增长,占年度财政支出85%以上

    落实积极创业就业政策。累计安排资金8.1亿元,实施积极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着力扩大就业,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学生创业就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全市共投入5.2亿,受益16.2万人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7.7万人投入资金0.6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9.9亿元,9.7万户受益。

    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44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45亿,增幅73%推动公、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新建60所,改造39所幼儿园,108所民办幼儿园进入普惠性,普惠性覆盖率由2016年的64.1%增加到86.2%。全面落实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加大普惠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生均补贴标准全省最高支持主城区教育布局调整。成二实小、湖心路小学、大王小学、永乐路小学、扬子路小学、东坡路初中、实验中学苏滁分校、市一幼、二幼、实验幼儿园等,明湖中学、实验中学高中部、五中、滨河小学一批项目有序推进

    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8亿元,较“十二五”同期增长6.6亿元,增幅47%。累计建成滁州市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17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50个市民文化乐园,10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保障138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着力扶持传统文化,加强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章益吴棠故居等重点文物保护;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每年安排0.05亿元,打造“中国农民歌会”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支持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森林城镇创建工作;聚焦文化旅游等社会民生“短板”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全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西部山区生态旅游、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天长龙岗红色古镇、全椒慢城旅游开发、凤阳秋水中都文化旅游等项目成功申请发债29.5亿元。

    推动养老事业稳步发展落实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市共发放高龄津贴2.89亿元,惠及13余万老年人;发放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0.44亿元,惠及7万余人。加快养老护理体系建设。全市城市社区共配建养老服务用房10.6万平方米,平均每百户配建24.25平方米;建成8个县级养老指导中心、17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6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全覆盖。全市养老机构床位2.2万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49.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参保人数分别达313.1万人、421.7万人。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2015年15.5亿元增加到2020年19.5亿元,累计投入101.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平稳,结余逐年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由2015年74.4亿元增加到2020年166.8亿元,年增长24.8%;结余由2015年76.3亿元,增加到2020年107亿元增长8%。

    保障健康滁州建设。完善疫情防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全市累计投入疫情防控经费3.7亿元,推进重大防疫体系建设,补齐应对重大疫情方面短板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累计投入资金142亿元,综合医改深入推进,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共投入4.85亿元。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2020年普通人群共计签约145.6万人,覆盖全市人口407.7万人,签约率达35.71%,重点人群共计签约100.8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69%。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社会救助。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1.49亿元、城市低保资金9.63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5.93亿元临时救助资金0.98亿元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0.44亿元孤儿基本生活费0.74亿元生活无着人员救助资金0.43亿元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4.98亿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城市标准 500元/月、农村270元/月提高到2020年城市、农村标准628/月,全市财政投入由2015年5.32亿元增加到2020年7.89亿元,年增长8.20 %。

    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累计拨付资金565亿元,加快推进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改造小区156个,面积360.4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83亿元,受益群众3.7万,改造标准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改造棚户区8.8万户,改造棚户区房屋79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5亿元,惠及棚户区居民26万人,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改造棚户区6.5万户的目标。

    四、大攻坚战获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支持三大攻坚战,财政保障精准有力,促进三大攻坚战取得新进展。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严格落实扶贫资金监管,创新推进资产收益扶贫,2021年,市财政局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五年来,全市投入扶贫资金45.4亿元,累计实现123个贫困村出列、19.1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连续5年被省评定为“优秀”等次,共获得省成效考核奖励资金0.68亿元。2017年至2020年,我市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累计实现收益2.16亿元,带动贫困村年均增收9.1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0.13万元。来安县六郎村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我市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经验做法和来安县龙山村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连续三年在全省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绩效评价连续三年被省评定为“优秀”等次。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出台《滁州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滁州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将防范债务风险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化解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及时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财政局网站公开政府债务余额和债券资金争取情况年度债务余额和限额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开。定期评估各地区隐性债务风险状况,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市政府债务率在全省相对偏低,各项债务指标控制在财政部风险预警线以下,债务规模适度,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保障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投入22亿元支持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滁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强化滁河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投入1.55亿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争取省级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综合奖补资金0.38亿元。安排市级河流综合治理奖补资金0.3亿元、智慧河长系统0.03亿元,支持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

    五、财政改革有了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体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着力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进营改增和深化增值税改革工作,加强培训、调研和监测,分析各行业纳税人在改革前后的收益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详实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政策施行前后实际税负变化情况,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下降、部分行业税负有所降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改革工作总体运行平稳,进展顺利。圆满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圆满完成开征环保税和资源税工作,基本达到了税负平移,发挥绿色税费的正向激励作用,倒逼和激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提高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420元提高到550元。推进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制定了《滁州市属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考核奖补办法》,对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实行目标绩效管理。深度推进医改,安排医改专项资金10亿元。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全市建立紧密型医共体13个。城市医联体建设取得新突破,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签署深度合作协议,落实滁宁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部署。全面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天长市人民医院成为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滁州市一院和明光市人民医院成为省级试点。

    深化政府采购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政采e贷”,缓解政府采购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推广网上商城采购,大幅提高采购效率;建立政府采购监管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化服务水平,为采购当事人减负增效;印发《滁州市市直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滁州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的通知》等,压实采购人主体责任,优化政府采购工作流程,规范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活动,积极创优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持续贯彻落实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坚持“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原则,出台《滁州市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分领域贯彻落实财政事权改革,理清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六、管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预算制度规范透明度显著提高。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扎实做好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能力;改进财政预算编制,规范预算项目管理流程,切实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依法做好预算调整;规范预决算公开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确保市县两级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细化、完整、及时。

    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构建以《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为纲,以《市级部门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暂行办法 》等制度办法配套的“1+N”制度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夯实基础工作,2020年首次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出台《滁州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压实预算部门和县(市、区)主体责任。2020年度,省对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位居全省第二

    预算执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强化中央直达资金监管认真做好直达资金下达、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联合监管,畅通沟通渠道,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推行大额资金支付短信提醒。搭建财政短信平台系统,将财政资金大额支付信息和财政政策信息推送给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提高财政资金支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预算执行管理水平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规则结合直达资金管理和财政绩效管理要求,梳理整合监控规则46条,加强预警信息分析核实,督促进行违规业务整改。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市、县、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启动市城投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支持文旅投、矿投、城铁、工投等几大平台强化职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切实提升自身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深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政府资产报告编制工作,健全年度资产报告制度。

    国库业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完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制定《滁州市财政局国库科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共撤销76个不符合规定开设的财政专户。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市本级共收回部门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和财政专户资金10.6亿元,优先用于扶贫、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制定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划分目录。推进县区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提升财政资金安全,降低行政成本,增强财政服务能力。扎实做好权责发生制财报编报工作。

    七、财政监督体现新作为

        “十三五”时期,财政部门主动转变监督理念,积极履行监督职能,不断扩大监督范围,努力增强监督实效,以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扎实的检查实效、更加严格的结果应用,着力提升财政监督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财政监督工作实现新突破。

    完善财政内控体系。逐步完善内控制度,编制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成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的绘制和风险点的标注,逐项建立行政权力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细则。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开展大额资金支付短信提醒业务,切实做好财政资金支付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高质量完成内控报告编报。增强财政监督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县(市、区)财政监督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提高上下联动检查成效。

    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涵盖预算编制、资金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财政监督、“三公”经费管理等方面,发挥制度建设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扎实开展会计信息质量评估监督检查。严格遵循“双随机、一公开”程序,按要求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注重监督实效。进一步完善检查公示制度、科室内部通报制度和查出问题的整改跟踪、反馈制度,增强监督的透明度、成果的利用度。

    加强“小金库”防治工作。构建“小金库”防治长效机制,落实“小金库”年度承诺公示制度,设立“小金库”举报邮箱,严肃财经纪律。

    八、机关建设呈现新气象

        “十三五”时期,多措并举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促进财政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巩固深化,扎实开展“讲看齐、见行动”、“讲重作”“讲严立”和“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引进人才。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目标,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公开招考、从县区选调等方式,不断为财政干部队伍注入新生力量,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以紧贴实际、服务需求为原则,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业务培训,切实增强财政干部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培养出一批“能写、会算、懂行”的复合型人才。健全考核机制。以激励约束为核心,民主公开为方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与选拔任用机制。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全体工作人员政策执行、岗位履职、目标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打造财政文化。以凝神聚力、服务大局为方向大力开展财政文化建设,凝聚财政干部的力量,增强战斗力,积极倡导向上向善的财政文化和财政精神,营造客观公正的制度环境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环境,实现财政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十三五”时期,滁州财政成绩显著,但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和刚性支出不减矛盾加剧;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仍需进一步压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财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不强,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强化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事关全市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要适应新常态,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推进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十四五”财政工作发展环境

     

    纵观“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财政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国际国内难得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

        2.“十三五”成果为财政发展奠定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重大项目建设、规上工业增加值及高新技术产业数和产业产值、增加值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三,为财政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效应为财政发展拓展新空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我市发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左右逢源”“双圈互动的区位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为财政支持加快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

        4.新项目、大项目建设增强财政发展潜力。“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实施“千百十”工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构建6+10现代制造业、“4+5”现代服务业体系,随着一大批新项目、大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增强财政发展潜力。

       (二)财政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1.“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民生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凸显滁州财政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

        2.财税体制改革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随着税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企业和困难企业政策的贯彻实施,都将对我市财政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3.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从宏观政策看,“十四五”时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继续发力;从经济发展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我市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持续扩张,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科技等支出刚性持续增加,中长期支出压力有增无减。

    4.法治财政建设永远在路上。财政收支规模越来越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越来越广,全社会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推进财政依法科学理财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

     

    第三章  “十四五”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确定“十四五”期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财政工作,切实体现“以政统财、以财保政”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稳中求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推动滁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奋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征程作出新贡献。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有效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支持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确。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财政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必须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更好发挥财政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理财。必须切实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财政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财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障财政职能作用更好发挥。

        

    第四章  “十四五”财政工作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滁州财政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到202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较“十三五”末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收入总量稳居全省前三,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发展、保障民生能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根据中央对各级收入划分和支出责任的调整和规范,持续做好市县两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改革。落实国家各项税制改革政策,地方税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不断提升

    财政调控作用显著增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抓好稳定增长的各项财政政策的落实,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健康增长,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方式提质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进一步增强,一般公共支出、民生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更为合理、协调。全市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财政运行透明度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的建设目标深入推进。

    财政防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融资管理进一步成熟规范。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落实各地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追责和查处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法制化水平全面提升。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权力寻租,推进依法理财进程,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完善财政制度建设,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进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推进财政工作作风的不断好转,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第五章  “十四五”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滁州财政要围绕“配置优化、稳定经济、分配调节、监督管理”四大财政职能作用,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新发展理念推动财政新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规范财政收入管理

    为确保到2025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600亿元目标一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平稳推进税制改革,持续推进非税收入改革,坚持依法治税理念,支持税务部门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二是继续强化综合治税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税收与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加强收入预期管理。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创新公共资源综合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的完整性。

    (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规定,把财政资金重点用在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及中央政策落实落地上。二是加强直达资金管理。完善直达资金分配审核流程,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资金使用有效精准。三是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应用和机制调整,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加大预算统筹力度

    一是进一步推进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的有效衔接,强化政策集成和资金协同,提高财政支出综合效能。坚持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改革,一般公共预算可以根据需要和财力适当安排资金补充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盘活结转结余资金等各类存量资金,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健全结转资金与预算安排结合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管理,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出租、出售、调剂、处置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并高效使用资产,促进共享共用和全面统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稳步实施零基预算,打破支出固化僵化、预算安排只增不减的格局。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硬化预算约束,无大事急事要事原则上不办理预算追加。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科学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提高财政预算的前瞻性。落实政府资产报告制度,落实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建立库款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将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动态监控,推动各部门各领域信息集成和共享,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工作。

        二、积极发挥财政资源配置优化职能,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推进市级农业发展资金源头整合,将资金使用权下发到县,发挥市县农业发展资金整合使用效益。二是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在县域培育全产业链优势主导农业产业,支持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园、强企,支持在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游泳示范点。支持实施“滁”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振兴工程。培育打造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产品,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四是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积极打造一批示范区,确保粮食产能提质增效,重点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功能农业等现代农业      

    (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不断拓宽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确保“三农”投入持续增加。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作用。支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力度,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保持市县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持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配合牵头部门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三是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支持林长制、河湖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动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奋力打造新时代皖东美丽乡村升级版。四是支持农村改革。支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支持天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实现形式。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支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奋力打造农村改革新品牌。

        (三)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完善财政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政府债券和税收政策支持,全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加强财政体制政策对接,以一体化思维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探索财政区域政策互动合作机制和创新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做好资金统筹整合文章,形成支持“一区一基地”的财政政策合力。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推动财政政策和资金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公共服务领域“一卡通”共享。把滁州率先建成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极。

        (四)支持打造山清水秀的绿色滁州。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支持滁州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滁州。一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际,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完善财政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化投入的稳定资金保障机制。把支持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相关财政政策;二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以市场化手段拓宽生态环保领域资金投入渠道,助力绿色发展;三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分层分级分类落实财政保障责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支持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政策,落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改革。

        (五)支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按照滁州市“十四五”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滁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优先支持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二是统筹用好城建资金,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用好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四是做好“物有所值”评估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在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

    积极发挥财政稳定经济职能,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战新产业集群发展

    深入推进“三重一大”建设,加快实施调机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进一步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围绕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市级战新基地申报省级战新基地,智能家电基地、先进光伏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支持补齐数字社会建设短板,加快数字化消费平台建设,壮大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

        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强化财政与金融、产业、就业、区域等政策集成协调,集中要素保障,更多更好运用贴息、融资担保、以奖代补等方式奖励激励扶持,加大支持“八大产业”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建链及多链融合的力度,强力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千企入规”,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支持策略,引导骨干企业扩大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配套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提升产业集群在行业内的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推动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四大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性升级。鼓励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发展。落实好个性惠企稳企政策,不断创新财政扶持工具,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力争2025年,新增省级服务业聚集区5家以上、聚集示范区3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左右。

    (四)支持未来产业布局。

    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等八大未来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超前部署区块链、氢能等前沿领域,推动政府和市场形成有效投资合力,力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未来产业分工体系,携手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积极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调节职能,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一)拓宽居民收入渠道。

    促进建立完善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城乡居民增收政策体系,健全促进增收制度机制。支持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作用,改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格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配合组织人社部门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激励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作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促进低收入人群群体增收。

    (二)支持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困难企业就业帮扶行动和“乐创滁州”创业服务品牌,构建统一公共就业创业标准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发展新兴就业形态。统筹用好就业相关资金和失业保险金等,加大对“四进一促”等稳就业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加强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发放制度,支持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实训基地创建活动,增强补贴技能培训的惠及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加注重有效持续、更加注重精准精细、更加注重多方参与、更加注重绩效导向、更加注重责任落实,合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支持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稳步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规范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残疾人、儿童等帮扶保障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和军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升财政兜底保障水平。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五)支持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支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布局合理,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支持九年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向分类转型,形成高中学校多校化发展。支持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融合、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支持教育全面发展。支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全市教育信息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支持健康滁州建设

       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依规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并举并重,按照国家部署,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体系,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防控能力。不断增加卫生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倾斜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助与全面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公立医院综合补偿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并重原则,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支持推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医疗薄弱区和人口聚集区的合理流动。支持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妇幼保健服务、婴幼儿健康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养老失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七)支持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重点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利用水平;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支持全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支持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引导鼓励全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逐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发挥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全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服从滁州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加强财政管理,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推进财政法治建设

        依法履行财政职能,强化财政制度执行。制定实施《滁州市财政法治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和“财政八五”普法工作要点,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法律顾问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备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拓展预决算公开领域,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提高财政透明度。全面落实财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逐步推进实现财政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强化财政法律风险防范,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坚持责权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按照分类分项落实、逐步实施到位的思路,有效发挥市县两积极性。一是合理调整市与县(市、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市县财力分享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增强县级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体制,保证各地各相关部门规范组织收入。二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要求,研究设计市县两级政府的事权清单,科学合理界定市县两级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增强市级跨区域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三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在清理、整治、规范的基础上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深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不断完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管理机制。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支撑。建立完善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构建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经济性原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优化绩效管理业务流程。三是强化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和监督问责。健全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健全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继续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提高人民满意度。

        (四)强化政府债务管理。

         一是健全依法适度举债机制。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举债融资机制。一般债务限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匹配,专项债务限额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项目收益相匹配。二是完善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及债券信息披露机制,加强风险预警结果应用,依法落实到期法定债券偿还责任。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妥善处置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完善市县债务风险评定机制,加强督查审计问题整改落实,严格落实政府违规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四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各地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项目运行效率。

    (五)强化财政财会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筑牢法律和党纪“两道防线”,确保廉洁安全的财政发展环境强化专项监督,加强财税政策执行和预算管理有关监督,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综合治理作用,推进财政部门内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深化会计监督。扎实做好会计管理服务工作,健全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强化对相关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从预算编制和执行风险防控、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机关运转风险防控、岗位利益冲突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专项内控办法和各单位内控操作规程,对财政管理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实现内控制度与财政业务紧密融合同步提升建立健全财政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加大财政财会监督与人大、巡视、审计以及社会监督的配合协调,全面提高监督水平,提升监管质量。

    第六章  “十四五”财政规划主要任务实施保障

    保障“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和服从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要在的领导下,更好履行财政部门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财政干部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市财政干部职工的强大合力。

    一、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挥各地财政部门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中央会议精神,抓好重大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落地生根。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财政阵地建设,维护财政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强化纪律意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头作用。强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推进项目化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做到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推进基层财政治理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财政“十四五”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政策协调。以市发展规划为统领,明确财政规划的工作责任和牵头工作,准确定位、清晰边界,统一衔接市域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实施工作协同。强化财政预算、中期规划与财政“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衔接,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积极推进规划实施。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财政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指标、重要工作、改革任务等,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和风险演化,坚持守住底线,做好应对困难复杂局面准备。

    三、汇聚群众力量智慧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加强规划的宣传,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规划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努力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规划蓝图转化为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

    实现“十四五”时期财政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为滁州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