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日期:2024-03-25 09:17 来源:财政部新闻办公室 阅读: 字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出席发布会,介绍近期财政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答记者问。现将文字实录摘录如下: 

  一、情况介绍阶段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先生,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先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廖岷: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老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面,我从财政的收和支两个方面向大家通报1-2月财政运行情况。总的来看,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同时支出靠前发力。 

  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今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在这我做一点解释,大家可能注意到,受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影响,这几年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同比时,往往情况都比较复杂,就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来看,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主要与我们应对疫情采取的一些减税降费的措施政策有关,因此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做同比的时候需要对一些特殊的、不可比因素做一些扣除,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反映趋势变化。 

  从今年1-2月情况看,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基数被抬高,比如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得以入库,抬高了2023年的收入基数。另一方面是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影响。比如,2023年8月开始实施了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这就会使今年前8个月执行的低税率对应去年同期相对较高的税率。又如,2023年年中出台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提高部分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政策也属于这种情况。这样就拉低了今年1-2月税收增幅。所以,如果扣除上述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后,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的口径下增幅2.5%左右。实际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所以我们相信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的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下一步,财政部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全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带来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态势,筑牢财政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谢谢。 

  二、媒体提问阶段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请介绍一下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方面具体有哪些部署?这些举措对财政总体债务负担影响怎样?谢谢。 

  廖岷:谢谢您的提问。您的问题实际是如何看待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宏观调控需要多种工具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您关心的主要是适度加力,这不仅体现在赤字政策,还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 

  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也将更多体现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大家对中国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十分关注,按照整体财政计划安排,这些国债正在陆续发行。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告诉大家一个新情况,中国政府债券在市场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个月增持,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 

  当然,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您刚才关心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过去几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主要经济体中,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018-2023年,财政赤字率总体控制在3%以内。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请问财政部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廖岷: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大家知道,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有消费才能有内需。财政部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今年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二是支持经营主体稳定就业岗位。主要是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着力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负担。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比例返还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 

  三是助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我们做了一个内部测算,预计2024年可撬动1.3万亿元新增贷款,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200万,拉动新增就业超过60万人。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创业补贴。 

  四是继续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鼓励企业加大招用力度,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给予就业见习补贴。挖潜更多基层就业机会和岗位,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等,财政部门都将给予支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艰苦边远等地区就业的,其学费实行补偿代偿。此外,持续为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提供分类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这些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预计随着逐步实施到位,会对今年促进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近年来,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便利外资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平等参与竞争方面,财政部出台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哪些考虑?谢谢。 

  廖岷:谢谢您的提问。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日前,全国“两会”已经闭幕,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举措均已发布。同时继续释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展现了中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信念和决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行动方案》,期待更多举措落地。 

  我们知道,对于中资企业而言,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是国内市场,但是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是其最重要的国际市场之一。因此,我们推动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全球投资者“走进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会越来越多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机遇,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机遇。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参与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一是持续降低关税总水平。目前关税总水平降低至7.3%,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税制改革、多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三是在政府采购中,我们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规定和做法进行清理和整治。四是注重与外商投资者和企业沟通,积极解决他们在政府采购、涉企税费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专门有相关机制,收到信息后都会及时调查处理。五是与多国实现了会计标准、审计标准的互认,支持跨国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六是在健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大财政经费的保障力度,支持开展专利商标的审查、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等工作,全链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保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