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滁州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4-01-21 00:00
    【字体:打印

     

    ——2014111日在滁州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志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滁州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抓载体建设、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强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税源支柱,力求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压缩一般公共支出,统筹调度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一)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8.9亿元,占年初目标的101.5%,较上年(下同)增长16.7%。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14.4亿元,占预算的107.1%,增长18%。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81.7亿元,增长15.9%;非税收入完成32.7���元,增长23.9%

    2013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0.1亿元(含省追加支出),占预算的141%,增长8.3%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29.81亿元,增长21.9%

    国防与公共安全10.69亿元,增长9.8%

    教科文方面支出46.46亿元,增长6.8%

    社会保障和就业27.4亿元,增长18.2%

    医疗卫生27.5亿元,增长4%

    节能环保与城乡社区事务23.18亿元,增长13.4%

    农林水事务44.86亿元,增长13.9%

    交通运输13.7亿元,增长44.9%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和商业服务业、金融监管、国土资源气象、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0.72亿元,下降22.8%

    住房保障支出15.06亿元,下降23.2%

    全市预算执行中,部分支出下降或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年上级专项补助较上年同比减少(以下市本级部分支出下降或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与全市相同)。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市本级(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滁现代产业园区,下同)财政总收入完成55.4亿元,占年初目标的100.2%,增长12.2%。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5.6亿元,占预算的103.1%,增长16.5%。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1亿元,增长22.3%;非税收入完成4.6亿元,下降4.2%

    2013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46.8亿元(含省追加支出),占预算的145.7%,增长14.1%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5.52亿元,下降1.9%

    国防与公共安全3.38亿元,下降2.1%

    教科文方面支出4.41亿元,增长1.7%

    社会保障和就业3.32亿元,增长19.7%

    医疗卫生1.75亿元,下降26.2%

    节能环保与城乡社区事务8.28亿元,增长37.8%

    农林水事务4.68亿元,增长11.3%

    交通运输8.82亿元,增长183.4%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和商业服务业、金融监管、国土资源气象、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3.4亿元,下降9%

    住房保障支出3.01亿元,下降40%

    2013年,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强化分析调度,坚持旬调度、月分析,密切财税协调,把握收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大力推进源头控税、科技强税、综合治税,狠抓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零散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强化资源、资产类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监督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8.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较上年位次前进1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5.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位,继续保持上年位次。8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跃上10亿元台阶,其中:天长市突破31亿元,凤阳县突破17亿元,来安县和全椒县突破15亿元,定远县和南谯区突破12亿元,区域财政竞相发展。

    2、以盘活整合资金为抓手,重点支出有效保障。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市财政清理历年结转资金4000多万元,收回预算统筹使用。压缩一般性支出,市财政对行政及参公单位一般性支出统一压减6%。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坚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力继续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2013年,全市财政支出突破250亿元,较上年支出决算增加19.1亿元。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13类民生支出完成20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81.5%,占增量的73.4%。统筹调度财政资金20.8亿元,全力保障“美好新滁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共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74.3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3、以落实政策为契机,助力经济转型发展认真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和财税扶持政策,全市办理出口退税6.9亿元,落实固定资产进项抵扣7.5亿元,拨付营改增试点财政扶持资金2450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扎实开展服务“三个一千”活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各级财政投入技术研发经费2.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1.9亿元,新增产值10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8亿元,增长53.8 %,支持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争取省级民营经济发展扶持资金0.78亿元,市县财政配套2.1亿元,充实国有担保公司资本金,支持做大担保平台。全市9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到12亿元,市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授信18亿元,担保余额放大5.4倍。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注资成立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有限公司,扶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实施市级政府性资金存放金融机构改革,建立引导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的激励机制。

    4、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着力增加居民人均收入。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合计投入资金54亿元,其中市、县配套资金11.4亿元。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全年投入管养经费1.7亿元。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3.6亿元,发放各类学校学生助学金2400万元,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3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启动实施高龄补贴、殡葬惠民等政策,全面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等提标政策,累计发放各类社保基金47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拨付就业补助资金1.3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亿元,支持困难群体创业经营。支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拨付药品零差率补助资金6650万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累计拨付12.4亿元。

    5、以强农惠农为重点,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夯实农业基础,投入7.2亿元支持滁河治理、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和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1.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8万亩。改善农村环境,投入1亿元支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9.4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预算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2.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0.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10.4亿元,集中支持38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投入资金1.8亿元、引导社会资金13亿元,支持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落实惠农政策,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资金1.3亿元,惠及1067个行政村338万人,完成项目2326个。投入1.4亿元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为89万次农户提供33.5亿元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力度,实现培训 5.7万人次。通过“一卡通”及时兑现25项惠农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3.4亿元,较上年增长15.6%

    6、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绩效。制定出台市直机关因公出国(境)经费、会议费、接待费等管理办法,严格“三公”经费管理。扎实做好营改增试点改革扩围工作,广播影视和邮政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改革顺利实施。实施预算管理改革,积极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制定出台《市级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方案》,扎实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市直33家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市财政首次公开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信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规范单位公务支出,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实现全覆盖,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监控拦截单位违规支出,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完善政府采购电子平台建设,全市政府采购金额91亿元,资金节约率19.4%。开展国有资产清理检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经营性资产公开招租。加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涉农、涉企专项资金检查。在全市105单位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查处违规金2100多万元。深入推进乡镇财政“两基”建设,完成58个规范化财政所创建工作。全面建立工作会商机制,有效推进民主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积极筹措资金420元,支持西涧湖饮用水水源保护。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源基础不够稳固,收入结构不够优化;增收节支压力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预算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之年。财政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是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财源巩固。三是我市追赶跨越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招商引资项目成果将逐步显现。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宏观环境仍较复杂,我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国家加快推进税制改革,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也将直接对财政增收带来影响,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按增长12%安排。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2014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财政改革发展目标,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坚持增收节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重点支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建设美好新滁州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公共财政预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及12%的增长目标,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预期目标为200亿元。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报告的财政收入为市代编预算,待各地人代会审批同级预算上报后,再汇编2014年全市总预算,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目标为63.2亿元,增长14%。其中地方收入预算为29.14亿元,增长14%。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预算安排24.64亿元,增长17.5%;非税收入预算安排4.5亿元,下降2.3%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市本级2014年可用财力为32.76亿元,加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亿元,实际可以安排支出的财力为34.26亿元。支出预算安排34.26亿元,较上年支出预算(下同)增长21.6%。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对2014年上级财政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1.87亿元列入年初预算。因此,2014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总额为36.13亿元,增长21.5%主要支出项目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4.79亿元,增长13.6%

    国防与公共安全3.46亿元,增长24.1%

    教科文方面支出4.1亿元,增长22.6%

    社会保障和就业3.56亿元,增长29.7%,增幅较高的原因是省财政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增加;

    医疗卫生1.89亿元,增长20.3%

    节能环保与城乡社区支出7.58亿元,增长35.3%,增幅较高的原因是加大美好新滁城建设支持力度;

    农林水支出2.69亿元,增长15.5%,增幅不高的原因是上年安排的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资金0.5亿元,2014年仍按原数额安排;

    交通运输1.67亿元,增长26.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和商业服务业、金融、国土海洋气象、粮油物资储备等支出3.35亿元,增长6.5%

    住房保障支出0.56亿元,下降28%,下降的原因是省财政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减少;

    其他支出2.47亿元,增长30.3 %,增幅较高的原因是建立偿债准备金。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4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本年收入预算安排61.21亿元,与上年执行数相比,增长3.9%。加上上年结余结转0.61亿元,可以安排支出61.8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61.79亿元,年终预算结余0.03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4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345万元,收支平衡,不列赤字;重点支持公益性、金融性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支出预算安排345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充市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4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1.07亿元,与上年预算数相比,增长19.4%。按照“规范统一、收支平衡、留有结余、专款专用”原则,支出预算安排9.7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终预算结余1.29亿元,

    为圆满完成2014年财政预算目标任务,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服务大局,着力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支持实施“十百千”工程,推动六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滁州经济升级版。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全力服务“三个一千”行动,推进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支持推进美好新滁城、美好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跨越等战略决策的实施。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资本金投入等多种方式,强化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投融资平台开展“四资”运作、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激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做大做强担保体系,推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2、坚持依法征管,着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提升财税征管质效,不断挖掘增收潜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坚持应收尽收、依法征收,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运行调节。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严禁掺水分、搞空转等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税收比重运行在良好的区间,切实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培育更多的纳税主体,夯实税源财源基础。密切关注税制改革动向,积极应对和贯彻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做实税收基数,维护地方既得利益。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遏制向企业违规收取税费等行为,坚决不收“过头税”。

    3、坚持厉行节约,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在上年压缩的基础上再下降3%左右,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合理界定财政保障范围,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进一步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硬化预算约束,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着力减少年终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研究,精心谋划项目争取转移支付资金,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和谐滁州建设。突出民生财政导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扎实做好2014年民生工程工作。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完善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工程推进机制,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支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落实农村原民办教师教龄补助政策。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就业财税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创新方式支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办学办医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合理安排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补贴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支持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推进平安滁州建设。

    5、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淮河干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涉农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支48中心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示范点和国有林场体制改革试点,鼓励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民选、自建、自管、自用“四自”试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6、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科学理财水平。全面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扎实做好财税体制改革各项基础工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统筹编制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政府资金统一管理,支出统筹安排。进一步提前政府预算编制时间,着力编实、编细预算。坚持“开门办预算”,开展项目预算评审论证,试行项目预算滚动编制,提高预算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花钱必有效,用钱必问责”。推进国库集中支付一体化,提高预算执行绩效。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积极推进国库现金管理。试点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贯彻实施《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确保政府性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加快数字财政建设,提升财政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主动接受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监督。

    各位代表,2014年全市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下,深化改革,务实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打造滁州经济升级版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