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的“颜值”更高 ——安徽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

发布日期:2020-12-21 08:33 作者:滁州市财政局站管 来源:中国财经报 阅读: 字体【  

“与前些年相比,现在雾霾天少多了。清晨跑步时空气新鲜、鸟语花香,真是神清气爽!”安徽省合肥市市民孙亮是晨练“达人”,对户外空气质量的变化十分感慨。

与孙亮的观感一致,还有一组有说服力的数据。今年前9月,安徽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降幅排名全国第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4.9%,升幅全国第三。全省国考断面水质、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近年来,安徽省级财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创新支持方式,高质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今年已统筹安排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15.2%。

加大投入再现碧水长江

行走在马鞍山市境内的长江东岸,江面宽阔,沿途绿植盎然。沿着全新的沿江步道,踏上薛家洼观江平台,江风拂面,好不惬意。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薛家洼的标签。

过去,薛家洼一带江岸大部分被企业厂区、码头堆场占据,工业污染严重,是当地人心中的“环保洼地”。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荣正发告诉记者,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问题,马鞍山市以薛家洼区域为突破口,实施长江东岸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先后拆除该区域的全部码头、散乱污企业、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全部渔船拆解、渔民退捕转产,为市民打造了一个集运动、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公园。

据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跨越花山区、雨山区,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湿地修复、防护林带建设、老工业区复绿改造、生态堤岸建设等,完成岸线复绿15万平方米,建设生态防护林700亩。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近可观青草繁花,远可眺碧水长江,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马鞍山市筑牢“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三道防线,全力守护碧水长流。2019年4月起,大力推进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马鞍山长江东岸形成“一轴、五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即贯穿长江东岸沿江1公里范围的沿江绿道;“五区”,即生态修复区、湿地风情区、文创旅游区、采石风景区、田园风光区。

为了实现入江河流水质达标,马鞍山市对35条黑臭水体进行治理。通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综合施策,污染沟渠“告别黑臭迎新生”,中心城区重现“水清岸绿”。

据马鞍山市财政局局长吴斌介绍,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专项引导资金,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保护项目建设。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修复取得的成就是安徽省的突出代表。

坐拥长江800里岸线的安徽,近年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像薛家洼区域一样的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环保大片”不断上演。

今年前9月,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4%,比去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再创新高,达到90%,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朱长才对记者说,从2019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9亿元,对沿江市(县)长江经济带建设给予综合奖补;近两年,获得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2.2亿元,其中,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22亿元,占资金总量的68%。2018—2020年,省财政分配沿江市(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8.3亿元。

创新方式治理重点污染

河水清清,芦苇茂密丛生,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景美如画。

十五里河是汇入巢湖的一级支流河道,穿越合肥中心城区,曾经由于大量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使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水平,是城市型重污染河道的典型。巢湖也是全国重点污染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2018年2月,合肥市政府在十五里河上游计划实施城市截污工程的同时,优先启动下游河口湿地水质生态治理项目,为巢湖筑起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合肥市重点项目局总工程师胡梅介绍,施工方借鉴都江堰鱼嘴分流原理,利用闸、坝调度系统保证非行洪期间水质净化、行洪期间河道行洪;重点构建由预处理塘、生态塘和植物塘等组成的多塘湿地系统;辅助实施水下曝气、水下森林构建等,湿地形成溶氧、水深和流速的交替变化。项目区河道长2.73公里,占地面积约1000亩,每天可处理三四十万吨的上游来水,湿地可同时发挥调洪蓄洪、水质净化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如今,湿地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如黑翅长脚鹬就曾在这里现身。”胡梅说。

合肥市财政局局长黄永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着力在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汇集各类资金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由2017年的Ⅴ类好转为Ⅲ类,创造了20年来历史最好水质。

罗建国表示,今年以来,安徽财政大力支持碧水保卫战,统筹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30.2亿元,支持重点区域和流域水体治理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从2014年起,安徽省纳入国家湿地补偿试点省,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支持开展退耕还湿,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湿约4000亩。

今年1—9月,全省地表水水质达近年来最好水平,106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4%,无劣V类断面,均达考核要求。

多措并举全力守护蓝天

前不久,芜湖车主王先生收到市生态环境局的一条短信,被告知因监测到排放黑烟,自己的货车已被列入《超标排放限期维修治理机动车名单》,要求其15日内到有资质的维修站修理并检测,逾期将移送交警部门予以处罚。王先生想想最近并没有见到执法人员,拨打咨询电话才得知,自己是遇到机动车超标排放“非现场处罚”了。

2019年,芜湖推出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车辆经过检测点,设备自动拍摄和识别车辆牌照号码;自动测量车辆污染物浓度,0.8秒内即可测出通行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自动抓拍“黑烟车”。

这些“激光遥感电子天眼”分布于芜湖市主要干道和重要交通枢纽路口,在不影响机动车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全天24小时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快速检测,获得的数据实时传送至监测平台。目前,全市每天产生的监测数据逾3万条。

此外,为消除遥感监测的“盲区”,芜湖市还对路面行驶柴油车污染排放开展路检路查执法。利用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车,不定期在对各类车辆开展路检路查。今年上半年,芜湖市共路检抽测车辆2845余台,确定超标车辆195台。

据芜湖市财政局局长童宗新介绍,为整治机动车排放污染,市财政共投入资金2400万元,建成了一体化移动源监管体系,全面“清剿”机动车排放污染,全力守护“芜湖蓝”。

2018年以来,芜湖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统筹用于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等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项目,重点支持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业炉窑治理和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今年4月,芜湖市政府印发《芜湖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镇(街道)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通过缩小管控单元,打通了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将考核区域点位分三类,奖优罚劣。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芜湖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9年度,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优于全省平均值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经济运行考核PM2.5单项位列全省第二、一类市第一。

芜湖市因2019年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安徽省政府通报表扬,今年,额外获得省财政50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获奖补资金总额居全省首位。

和芜湖一样,空气质量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2019年,安庆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75.3%,今年截至9月,这一数字达到91.6%,名列全省第四;马鞍山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今年6—9月,优良天数改善情况位居95个重点城市第六……

随着高质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江淮大地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

据安徽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江永泓介绍,为了支持蓝天保卫战,今年,省财政统筹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8.4亿元,支持各地实施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综合整治等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奖优罚劣实施生态补偿

    黄山市屯溪区的南溪南村,地处新安江的南岸,又名“豆腐村”。村里有27家豆腐作坊,从业人员200多人,豆制品供应占屯溪中心城区市场份额的六七成。但前些年,与豆腐产业相伴而生的废水遍地流淌,让“豆腐村”发展陷入了困境。

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大背景下,污水直排现象改变了,豆腐作坊的废水统一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如今的“豆腐村”,成为了省级美丽乡村,新安江水绕村而过,清澈依然。

“豆腐村”的变迁,受益于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是长三角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绿色生态屏障。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后,皖浙两省已进入第三轮合作,试点转向常态化。

试点实施三轮9年来,皖浙两省累计投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0亿元,引导黄山市累计完成新安江治理项目投资153亿元。在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下,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注入千岛湖优质水量70亿立方米;黄山市推出“生态美超市”,推广垃圾兑换日用品,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为保护好山好水,“新安江模式”全面推广。2018年起,安徽省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补偿机制,在全省121个地表水断面全面推行“水质对赌”生态补偿模式。2019年,安徽省生态补偿断面水质提升累计500次,产生补偿金共28675万元;断面赔付因子超标累计111次,产生赔付金共8950万元。

据江永泓介绍,安徽省还将生态补偿机制拓展到空气质量领域,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补偿资金。以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季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细颗粒物不降反升的,向省财政上缴生态补偿资金。截至2020年6月底,各市累计产生大气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0200万元。

此外,省财政厅有序推进多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努力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为支持净土保卫战,今年,省财政统筹安排土壤污染防治资金0.7亿元,统筹安排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6亿元,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以奖促治”。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安徽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将65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568亿元)纳入财政部PPP管理库,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组建,投向污染防治等领域。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罗建国表示,安徽财政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发展的“颜值”更高。